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十四讲:语音交互

发布于:2025-09-15 ⋅ 阅读:(15) ⋅ 点赞:(0)

在多模态人工智能应用中,语音是一种天然的交互方式。相比键盘输入和图像上传,语音交互更加高效直观:只需开口说话,就能完成记录、检索与控制。对于大学生而言,语音技术不仅能够帮助转写课堂录音、生成随堂笔记,还能支持外语练习、口头汇报准备,甚至充当日常的学习助手。

本节将围绕语音的三个核心环节展开:

1. 语音识别与输入:如何将口语转化为文字,快速形成可编辑的学习资料。

2. 语音合成与输出:如何把文字内容转化为自然语音,实现自动播报与多语言表达。

3. 语音助手与交互场景:如何将识别与合成结合起来,形成能理解指令、执行任务的“语音助手”。

在具体实践中,DeepSeek可以与现有的语音平台协同使用:如在语音识别环节与“讯飞听见”结合,在语音合成环节与“TTSMaker”协作。而在更综合的 语音助手场景下,DeepSeek负责理解与任务管理,语音技术则负责输入与输出,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语音交互闭环。

5.2.1 语音识别与输入

在学习过程中,很多信息是通过口头形式传递的:课堂讲解、学术讲座、访谈记录、会议讨论。这些内容如果仅靠手写速记,很容易遗漏或记录不完整;如果只保留录音,复听效率又很低。语音识别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,它能够将语音转化为文字,使口头信息即时进入到可编辑、可检索的文档中。

DeepSeek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“组织与加工”的作用:一方面,利用“讯飞听见”等平台完成基础的转写;另一方面,将转写结果交给DeepSeek进行整理、提炼和扩展。这样,原本冗长的口语录音就能转化为结构化的学习资料。

讯飞听见的作用

在众多语音识别工具中,讯飞听见因其普通话识别准确率高、对方言的适配性强,并支持“分角色转写、关键词提取”等功能,已成为学习与科研中的常见选择。其输出结果为结构化文本,能够直接输入至DeepSeek中进行进一步处理,实现无缝衔接。

应用示例:课堂录音的自动笔记

一名学生录下了《教育心理学》课堂的部分讲解,教师围绕“学习动机理论”进行了二十分钟的讲述。

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录音,保存为mp3文件。将录音上传至“讯飞听见”平台,系统自动输出转写文本。此时得到的文本往往较为口语化,缺乏条理。

将转写结果粘贴到DeepSeek,并输入请求:

“请把以下转写内容整理为课堂笔记,分点列出主要概念。”

“请将‘学习动机理论’的三种类型概括为复习提纲,并给出简要定义。”

DeepSeek会输出逻辑清晰的课堂笔记,提炼出“成就动机理论—归因理论—目标取向理论”等核心要点。根据进一步需求,还可以生成:

  • 简化版本:3–5 条复习提纲;
  • 口头稿:可用于一分钟课堂复述;
  • 自测题:选择题或判断题,辅助复习。

应用价值与思考

借助语音识别,课堂和讲座的口头内容不再停留在一段录音里,而是能够被转化为清晰的文字笔记。这样一来,学生不仅可以随时检索关键概念,还能在复习时迅速定位重点,而不必反复快进、倒退地听录音。更重要的是,同一段转写文本还可以被进一步加工——整理成简明的提纲,改写为口头复述的讲稿,甚至衍生出一些小测题,帮助自我检测理解。换句话说,语音识别让原本转瞬即逝的课堂讲解,变成了可复用、可重组的学习资源。

当然,效果的好坏也与实际条件有关。如果录音环境嘈杂、语速过快,转写结果往往会出现错别字或断句不清,需要后续人工修订。同时,录音涉及课堂和他人发言,最好事先取得许可,避免隐私或合规上的问题。只要处理得当,这项技术完全可以成为日常学习中最可靠的“第二双耳朵”。

语音识别与输入技术让课堂、讲座和讨论中的口头内容能够被高效保存和再利用。DeepSeek与“讯飞听见”的结合,使语音不仅被“听见”,还被转化为系统化的学习资料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可以在保留课堂真实氛围的同时,获得更加清晰、条理化的知识笔记。

5.2.2 语音合成与输出

在课堂学习和科研活动中,文字通常是主要的表达方式。但在很多场景里,声音的表现力更强:一段朗读比默读更容易激发注意力,一次口头讲解比文字更适合快速传递情绪和氛围。语音合成技术正是基于这一点发展而来,它能够将输入的文字自动转化为自然语音。

对于大学生而言,语音合成的意义不只在于“让文字会说话”。它能把书面内容变成可随时播放的音频,便于在走路、乘车、运动时复习;它还能帮助准备演讲和汇报,把书面稿件直接转化为口头稿的预演;在语言学习中,它甚至可以模拟不同发音人,成为练习听力和模仿语音的辅助工具。

目前,常见的做法是由DeepSeek负责生成或润色文字,再交由TTSMaker完成语音合成。TTSMaker是一款免费的文本转语音工具,支持中文、英语、日语、德语等五十多种语言,并提供三百多种不同风格的声音。它既可以用于视频解说和有声书朗读,也可以生成可下载的音频文件,且完全免费。通过这种协作方式,文字的逻辑性与语音的自然性得以结合,使内容既清晰又生动。

应用示例:以“白露”为主题制作口播

以校园公众号“悦读家”栏目为例,演示如何利用DeepSeek与TTSMaker协作,制作一期关于“白露”的口播。

在DeepSeek中输入请求:“请写一篇介绍二十四节气之白露的短文,约300字,风格优美,适合大众,主要用于校园的口播节目。”

DeepSeek会输出一篇文章,例如:介绍白露的时间特点、自然景象,并点缀古诗句。

将生成的文字继续交给DeepSeek,请求:“请将这篇文章改写成适合口播的稿件,语气温柔,句子简短,节奏舒缓。”

处理后的版本会更口语化,适合朗读,例如:

“大家好,欢迎来到悦读家栏目。今天,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节气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——白露。

“白露”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。古人说:“白露为霜”,意指昼夜温差加大,早晨的草叶上,常常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。它们在清晨的阳光下闪耀,如同大自然送来的问候。

《诗经·蒹葭》里写道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。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白露,不仅是季节的标记,也常常寄托着诗意与思念。那一层清凉的露水,像极了岁月流转中淡淡的情感。

此时的校园,也正进入初秋的节奏。清晨的操场上,空气带着丝丝凉意,林荫道上的落叶渐渐增多。新学期刚刚开始,白露提醒我们:夏日的喧闹已然远去,而新的学习旅程正要稳步展开。

白露,是季节的转折,也是心境的提醒。愿大家在这清爽的秋意里,保持一份安静与专注,把握新的开始。”

打开TTSMaker网站,把口播稿粘贴到输入框中。选择:

  • 语言:中文(普通话);
  • 声音:通用播音/故事/演讲女声;
  • 语速:0.95x降速,稍慢,带有叙述感。

点击“开始转换”,几秒钟后即可得到一段自然流畅的音频文件,如图5-6所示。可在线试听,也可下载保存。在“高级设置”里面可选下载文件格式,如.mp3或.wav等。

图5-6:TTSmaker在线配音工具

生成的音频上传到校园公众号,作为悦读家专栏的配音;播放于校园广播站,营造秋日氛围;保存到手机,作为个人的“睡前故事”音频。

应用场景

语音合成的用途远不止于节气口播。在学习中,它可以将复习提纲转化为音频,让学生在通勤或运动时反复收听;在外语学习中,文字内容可以被即时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标准语音,用来做跟读和模仿,从而帮助改善发音与语感;在校园活动中,它还能为宣传视频或电子海报添加解说,让信息更生动。从课堂到生活,文字被赋予声音,使用场景随之大大拓展。

语音合成与输出,让静态的文字拥有了声音,使学习与科研材料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呈现与传播。在这一过程中,DeepSeek负责生成和整理内容,TTSMaker赋予其自然的声线与节奏。两者结合,使文字的逻辑与条理得以保留,同时声音增加了感染力与可达性。这样,知识不仅可以“被看见”,也能够“被听见”,并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流动。


往期回顾: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一讲:LLM的发展历程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二讲:学会使用DeepSeek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三讲:DeepSeek API调用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四讲:DeepSeek接入渠道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五讲:DeepSeek插件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六讲:DeepSeek第三方应用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七讲:准确描述问题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八讲:精细控制输出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九讲:迭代优化对话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十讲:阅读理解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十一讲:内容写作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十二讲:应用文写作   

【人工智能通识专栏】第十三讲:图像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