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聊聊“指标体系”,提到指标体系,你可能会问:
我天天都在看指标、分析指标,把指标做成体系有什么好处呢?对我的工作有什么价值?
其实你看似每天都在和“指标”打交道,但也仅仅是在“看”图表、“搬”数据。
可能你对指标体系与业务的关系,都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。比如对于你公司的业务,它各项指标的背后究竟在对什么负责?指标体系又是如何将一个个单点指标串联,为业务描绘出清晰蓝图的呢?
想到这些问题时,你可能会意识到指标体系就是业务的逻辑框架啊,所以我才说“指标体系是思考业务逻辑的第一步”。
而如果你对业务的思考,没有建立在指标体系之上,可能会犯以下场景的错误。
思考业务的底层逻辑——指标体系
新年刚过,又到了需要对上一年进行业务复盘的时候了,老板询问大迷糊去年的业务情况。
老板:“去年你负责的用户活跃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?”
大迷糊:“还不错,咱们产品的活跃挺不错的,现在 DAU 已经有 543 万了。”
老板看向数据看板,也醒目地看到了“543 万”这个数,心想“你不说我也知道”。如此回答,怪不得晋升加薪都没大迷糊的份。
而如果是磊叔,会怎么回答呢?
老板,我负责的用户活跃,主要考察每天启动产品的注册用户数量。整体来看,每月活跃保持 7.3% 的增长,是因为渠道团队的拉新活动带来很多新增注册用户,占每月活跃用户的 40%,新一年会继续沿着此方向继续推进;同时我们也发现 DAU 的提升对整个收入贡献也很大,每新增一个 DAU,大约能带来 23 元的收入。
大迷糊的回答只有一句话,仅仅陈述了一个表面的数字;而磊叔却将一个复杂业务场景的关键特征、运营效果和未来方向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表述业务场景的业务特征:每天启动产品的注册用户数量。
表述业务场景的运营效果:保持 7.3% 的增长。
表述业务场景的未来方向:联合渠道主打新增注册用户。
表述业务场景的衍生价值:DAU 对收入贡献很大。
这两个回答差异如此明显的原因,在于他们思考业务的底层逻辑不同。
大迷糊的回答是基于 “指标”本身来思考的。基于“指标”本身的思考方式单一、局限,往往是“就事论事”的单点分析,分析结果要么不够透彻,是“正确的废话”,要么缺乏整体通盘的大局观和全面见解。
而磊叔的回答是基于 “指标体系” 来思考的。基于“指标体系”的思考,除了关注 DAU 这个指标本身,还会结合与 DAU 相关联的其他指标分析,例如 DAU 与收入指标间的关系;以及结合与 DAU 相关联的不同维度分析,例如 DAU 与渠道维度的关系。
而很多时候,产品/运营的同学在分析指标时,会像大迷糊一样,仅针对单个指标思考,这样分析出的结果肯定会单薄、零散,难以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或更全面的问题。
而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地定义业务特点,准确地表达业务运营情况,精确指引业务运营方向,所以我们才说:指标体系是思考业务逻辑的第一步,也是数据化运营的根本。
这一讲的内容看似基础,实则却很重要,它能帮你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意识。
指标与指标体系
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定义虽然简单,但很多同学对它们还是有不少误解。比如,将用户信息明细表误作为指标,直接汇报工作;再或者由于不了解指标体系结构,在工作中遇到问题,不知道利用哪一层指标作为工具去应用,也无法从指标中洞察业务情况。
接下来,我想带你重新认识一下指标与指标体系。
1. 指标,必须具备业务意义
指标,即具备业务含义,能够反映业务特征的数据。
指标必须为数值,不能是文本、日期等文本
指标的形态只有一种,即指标是且只是数值,不能是任何非数值的形式。正因为指标只能是数值,故指标才能进行分析和计算,并能从数值的变化中去洞察业务运营的机会和问题。
所以“性别”不是指标,而“男性数量”“女性数量”“男性占比”“女性占比”“男女比例”等才是指标;“城市”不是指标,而“一线城市占比”“省会城市数量”“GDP 大于 1 万亿的城市数量”等才是指标。这是很多同学容易犯的错误,请一定注意。
指标都是汇总计算出来的
所有的指标都是从明细数据逐步、逐级汇总计算出的,是许多明细数据综合汇总的结果;而单一个体的明细数据不是指标,因为它也不具备任何业务意义。
这个也是产品/运营同学常混淆的地方,经常误把明细数据当作指标。
如下图所示,左边的是用户列表,属于明细数据,不具备任何业务价值;而右边的“用户数量”“男性用户占比”是指标,才具备业务价值。
2. 指标体系,将业务清晰拆解
指标体系是指根据运营的目标,将多个指标创建联系后形成的整体。如下图所示,指标体系是通过将指标纵向拆解、横向扩展,再通过指标的定义,以此来形成体系化,且具备树状结构的数据结构。
最上层,叫作顶层指标
顶层指标一般是战略型、整体型指标,用于管理团队或业务负责人把控产品方向和进展,比如 GMV、用户规模等。
顶层指标之下,叫作汇总指标
汇总指标一般是战术型、执行型指标,也是产品运营同学使用最频繁的指标,用于分析业务问题,寻找业务原因,例如有效注册用户量、DAU、MAU 等。
最底层,叫作原子指标
原子指标一般是从数据源或数据库中直接加工出来的指标。由于其颗粒度过细,不直接用于业务场景,而是作为多维分析中指标变化的原因。
例如,渠道 A 的每日注册用户量就是原子指标,用以反映渠道整体获客能力的好坏,以及获客出现问题时的原因。
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指标和指标体系对于业务的作用,那么再进一步思考,能从哪些角度入手,考量指标背后的意义呢?
如何看待指标?
刚刚我们提到,对于“指标体系”的思考,除了需要你关注单个指标外,更需要你结合相关指标,并能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。这样,就需要你对指标的“类型”和“维度”划分有更深入的理解了。
1. 目的不同,选取的指标类型也不同
从产品运营的完整生命周期看:
规模类指标,用来体现产品在所处行业赛道中排位和与竞争对手距离,通常包括用户规模、收入规模、内容规模、渠道规模等,如注册用户数、GMV、内容库数量、覆盖渠道数量等;
质量类指标,用来体现用户对于产品的黏性和忠诚度,即产品功能和运营是否能够持续吸引用户,如活跃用户数、用户留存率、用户访问时长、人均打开次数等;
营收类指标,用来体现产品变现和收入能力,即用户是否有意愿在产品上进行付费,如购买转化率、复购率、首次付费周期、客单价、人均收入贡献等。
从产品运营的不同阶段看:
北极星指标,指能够体现产品当前阶段战略方向的指标,一旦确定,不同的角色和团队都需要瞄准这个指标去开展工作;
虚荣指标,指短期内增长明显,但长期来看价值较低的指标,如累计用户数、GMV 等。
从用户行为看:
行为指标,用来体现用户在产品上的各类行为特征,如 PV、UV、页面停留、浏览位置、页面跳出等;
业务指标,用来体现产品中各类业务完成情况,如收藏夹数量、回答问题量、发布视频量等。
这些指标类型,你一定要将它们的含义和分类理解透彻,因为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、目的,去调取、选用不同的指标,“误选”和“误用”都会对业务方向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。在后面的课时,我也会继续详解每类指标的具体作用。
2. 维度不同,分析业务才更全面
维度,是描述指标的不同角度,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数值:
常见的文本类维度,包括地区、性别、地理位置、产品品类、渠道等;
常见的数值类维度,包括收入、年龄、消费金额、用户等级、产品评分等。
维度中最常见的就是日期维度、地理位置维度、品类维度和渠道维度。
日期维度,常分为年维度、季度维度、月维度、周维度、日维度和小时维度。
地理位置维度,常分为大洲维度、国家维度、省维度、市维度、区维度和街道维度。
品类维度,在电商产品中应用较多,通过品类维度可以快速寻找不同品类带来的指标变化,以及对比不同品类的指标区别。
渠道维度,常分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,是拉新获客的重要维度,通过渠道维度可以制定渠道投放组合、优化渠道运营,以及对比不同渠道的获客质量。
回想一下,刚刚我替代大迷糊对老板的回答,就结合了 DAU 与“渠道维度”的关系,分析出 DAU 增长的原因,一个方块六个面,我希望你看待问题也能尽可能地多维度思考。
讲完如何思考,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该如何做。
在指标体系的作用下,能做什么?
在我介绍顶层指标、汇总指标和原子指标时,可能你也发现了,指标体系在将业务清晰拆解的同时,也能将组织架构清晰拆解,并展示指标的上下级关系。
而这也是指标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,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三方面驱动业务。
1. 合理调配运营资源,并明确工作重点
指标体系的树形结构刚好对应着产品运营团队的组织架构,顶层指标一般由业务部负责人负责,汇总指标和原子指标由各层级的小组长和同学负责,同时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都有对应的同学来运营。
换句话说,就是把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,换成产品运营同学的名字和职位,也就成了完整的组织架构图。
阿里巴巴就是典型的业务驱动型团队,其团队人员和组织架构是完完全全服务于业务的。接下来,我讲一个真实案例向你说明这点。
几年前,我们打过一场“内容消费时长”战役,目的是提升用户单次使用产品时观看视频的数量。
在启动这个战役时,由战役的负责人确定战役目标,即人均观看视频数量(人均 VideoViews),然后基于这个指标开始向下拆解:
在拆解的过程中将人均 VV 细化为实时推荐拉链的准确率、视频标签的覆盖率和准确率,以及内容库中各个分类短视频的内容充足率等指标,因为这三个指标和人均 VV 息息相关;
然后,继续细化拆解这三个指标,直到不能拆分为止,并形成内容消费时长的指标体系;
最后,由 HRBP 根据这个指标体系来将人员填到各个指标中,最终完成这个战役的各级目标和人员安排。
这样的指标划分对团队协作有如下好处:
首先,每个指标的负责人都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负责的指标是什么,开展工作时指向性非常明显;
其次,每个指标的负责人都知道自己的上下级汇报关系,当出现问题时非常清楚是要向上寻求资源支持,还是向下与团队排查问题;
最后,每个指标的负责人都知道自己平行团队的工作方向,便于开展工作时高效协调和拉通。
2. 向上评估指标的影响范围和程度
除了顶层指标,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都有其上层指标(父指标),所以当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发生明显异动时,可以根据这种逻辑关系迅速评估影响范围和程度。
又因为指标都是汇总计算得来,所以当指标变化异常时,就能够基于计算逻辑准确评估其对父指标的影响,最常用的就是分析指标在其父指标中的占比,以及分析指标与父指标的相关性。
【案例 1】
例如,下图是一个信息流产品的指标体系,此时你的角色是沉默唤醒的负责人。
分析历史数据发现,沉默唤醒用户在 6 月 6 日上涨得很明显,我们希望评估沉默回流用户上涨后可以给活跃用户带来的贡献。
通过多维分析发现,沉默唤醒用户给上层指标(活跃用户)的贡献占比为 9.15%;再通过相关性分析,也能发现“沉默回流”用户与活跃用户的相关性远低于新增用户。所以可以认为沉默回流用户的异动对“活跃”的影响低于其他两个因素(新增和留存)。
多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,并不复杂,我会在“模块⼆ 指标分析法,从运营指标体系中洞察问题”中分别进行专题介绍。
3. 向下寻找指标异动的原因
除了原子指标,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都有其下层指标(子指标),所以当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发生明显异动时,可以根据这种逻辑关系迅速寻找原因。
又因为指标都是汇总计算得来,所以当指标变化异常时,就能够基于计算逻辑准确寻找变化的原因。最常用的就是分析指标在父指标中的占比,以及分析指标与父指标的相关性,来判断影响指标变化的是由哪些下层指标带来的。
【案例 2】
我们继续拿上图的案例,假设你的角色已成为“活跃”的负责人。
分析历史数据发现,活跃用户在 6 月 21 日下跌得很明显,我们希望寻找活跃用户下跌的原因。
对这几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后,我们可以发现新增用户、留存用户对活跃用户的相关性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,故基本可确定下跌主要由于新增用户的原因,其次是留存用户。
所以接下来为了避免活跃下跌,我会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在渠道获客上(针对新增用户),同时继续细拆留存,进一步分析新客留存和老客留存的情况。你也能感受到,基于指标体系来进行产品运营的问题溯源,这样的逻辑和方向都非常清晰。
【案例 3】
刚刚我们仅展示了两个极简版指标体系的思路案例,事实上真实的业务场景要复杂得多。例如,下图这个案例,请问你如何通过指标体系快速找出影响 DAU 变化的原因?
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区与大家讨论,我会一一与大家沟通。之后,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我也会在模块二的多维分析中详解。
指标运用注意事项
指标是一个客观概念,是对业务的真实反映,所以团队必须对此有着统一、精准的认识,这就需要你对业务口径和更新周期,有一个规范。
1. 业务口径
指标的详细定义,须能直观、无异议地说明指标的业务意义及其计算公式,并在必要时说明指标的统计周期。
通过定义业务口径,可以让同一个指标在不同团队或组织中具备统一的认知和理解。比如常见的 MAU,即月活跃用户数,那么究竟是“近 1 个月活跃的用户”还是“近 30 天活跃的用户”呢?这两个口径的差别可大了去了,近一个月是指一个完整自然月,而近 30 天是指从今天开始往前推 30 天,可能会跨自然月。这种令人迷惑的口径必须通过指标的业务口径清晰定义,其他类似的还有七日留存和次周留存。
2. 更新周期
指标的更新周期,即指标的计算都需要时间,通常用 T+X 来表示,其中 X 表示所需计算时间,一般用“天”作为单位。例如 T+2,表示这个指标的计算周期是 2 天,即今天看到的指标是 2 天前的数据。
数据化运营,特别要求看指标前,务必先了解这个指标的更新周期是多久。
虽然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计算能力已经很高效,但也万万不要想当然认为指标都是 T+1 的,如果把 T+2 的指标认为 T+1 的,那么必然会对接下来的业务分析造成严重偏差。
例如,某产品 DAU 的更新周期是 T+2,意味着前天的 DAU(10 月 7 日)是准确的,而昨天(10 月 8 日)和今天(10 月 9 日)的 DAU 仍在汇总计算中,结果并不稳定和准确,不能用于分析。
小结
这一讲我带你重新认识了“指标体系”,以及它与业务的关系。希望之后在你思维中,“数据”不再是单个指标之下的数字,而是能在“指标体系”之下,形成你对业务洞察到的信息。
这样,才是一个数据化运营的过程。
现在我们已经迈出了“第一步”了,接下来我还会带你认识北极星指标、注册类指标,以及活跃留存指标,带你一步步建立数据化运营体系。
下一讲,我们将学习《02 | 告别迷茫!北极星指标,为业务指明方向》,别忘来听课哦~我是磊叔,下节课见~~~
精选评论
**铭:
我的思路:案例3中,快速找出DAU变化的原因,我们可以从数据的三个角度去分析,分别是“地区”、“终端”、“年龄段”,每个角度又可继续细分;找到变化比较大的数据,比如DAU在1-2w之间的数据,观察各指标之间数据的异动,可以发现深圳市和安卓用户的启动应用的次数明显大幅下降,在1w左右DAU数据可以发现,年龄大于30岁用户对DAU指标影响较大。所以产品运营可以针对大于30岁、使用安卓端的沿海城市的用户进行DAU优化。
讲师回复:
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哇,不仅分析思路清晰,而且对数据的变化有很强的敏感度,并且输出的结论非常精准,就像用激光枪精确命中靶心,而不是霰弹枪打中一片。整体分析过程的逻辑性也非常强!
如果我们能把“角度”换成“维度”,把“角度细分”换成“维度下钻”,整个表述的专业感和成熟度会更好。
如果再能通过一些分析方法精确的说明“异动”,用精确的数字来说明“影响较大”,那么这就是一篇120分的回答!
Great! Good Job!
*丹:
案例3中,关于快速定位DAU的变化原因,首先可以衡量下地域,平台,年龄与DAU之间的相关性,然后根据确定出的相关性的程度,进一步对每个维度进行下钻分析,衡量不同城市在地域,不同操作系统在平台,不同年龄段在年龄中贡献占比,来进一步确定影响的因素
讲师回复:
是啦,提到相关性就对了……不过在这之前还要看看这些波动变化是否异常。
**娟:
案例3中,通过已知提供的数据,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来分析,地域、设备端口、年龄段。针对不同的数据,做相关性分析,发现这三个维度中,相关性相对较强的依次为:深圳、Android、大于30岁。其中“大于30岁”与DAU的相关性最强,相关系数高达0.9。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另外案例中1、2中,不知道是不是分析的方法不对,在excel中用相关性分析,怎么得出的结论跟老师的刚好相反,沉默唤醒用户数与活跃数相关系数高达0.99.请教老师正确的相关性分分析方法
讲师回复:
案例1仅做示意,精准的案例在模块二中会体现。
Cecilia:
如果团队人数较少,就无法做到很明确的细分了,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
讲师回复:
是,但依然可以根据指标体系的架构对个别人的工作方向给出指导。
*哩:
不得不承认,平时我做报告时就是那个大迷糊,没思路,就会报数字
**晴:
磊叔好,案例3中,关于快速定位DAU的变化原因的那个问题,如何去定位具体是因为哪个因素导致的DAU变动呢?看到其他同学有提到相关性,如何去看地域、设备端口、年龄段这几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?另提一建议,是否可以让文中提到的表格可下载,想拉几条数据线看一下。盼复
讲师回复:
定位引起DAU变动的原因,是基于指标体系的。指标体系中明确定义了某个指标的组成和关联维度。定量判断时,主要使用相关性分析来判断。操作方法在课程中有提到哈。
**英:
磊叔,求翻,有几点疑问:1.指标体系是思考业务逻辑的第一步,请问,指标体系是怎么来2.活跃用户数=昨日留存+沉默唤醒+新增用户数那么登录用数=?3.gmv怎么它就是虚荣指标4.指标体系和KPI考核指标的关系
讲师回复:
1)指标体系是从业务分析的需求来的。一般而言产品初创期就会设计指标体系。所以大多数同学如果没经历过创业团队,一般而言接触不到完整指标体系创建过程。
2)你是问登录用户数吗?这个和活跃用户数是两个概念。你可以理解为:登录用户数 = 昨日留存且登录 + 沉默唤醒且登录 + 新增且登录。
3)gmv,在很多电商公司的定义是:成功购买/付费,同时未剔除退货退款等情况,也就是说,GMV是1000万,退货退款的有100万,那么真实的交易只有900万。另外,我也见过部分公司的gmv的定义为:下单成功即可,是否付费不重要。所以,未明确GMV口径的情况下,一般都将GMV当做虚荣指标。
4)KPI或OKR中的KR一般都是从指标体系中抽取出来,具备重要业务价值和方向的指标。你可以认为kpi是指标体系中的一小部分。
**昊:
可以说很干货了
**平:
案例3的DAU啊,从目前给到的数据看,能从地域、终端类型、用户年龄三个纬度来看,数据日别趋势变化跟各维度下不同内容的相关性,各纬度中,相关性最高的分别是深圳、Android、大于30岁用户。但是,我想再细分看工作日和周末会不会有影响时,把数据整理成从周一到周日,关于各个纬度的数据,发现跟广州的相关性高过了深圳,年龄小于20岁的用户相关性也超过了大于30岁的用户。所以,如果这个app的变动跟工作日过是周末也有关系的话,那么还应该考虑对应时间段内广州、<20岁的用户的情况。想请教老师,工作日&周末的分析有必要吗?还是只是辛普森悖论引起的这种变化呢?
讲师回复:
分析周期对相关性的影响很大,也就是说可能一周的数据中发现了某种联系,但是放到一个月却发现没有这个关系了。这是非常正常的,也正是相关性分析的用武之地。因为业务本身就是和时间周期息息相关的。
**华:
通过多维分析发现,沉默唤醒用户给上层指标(活跃用户)的贡献占比为 9.15%;再通过相关性分析,也能发现“沉默回流”用户与活跃用户的相关性远低于新增用户。所以可以认为沉默回流用户的异动对“活跃”的影响低于其他两个因素(新增和留存)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这里分析错了吧?9.15%我算出来是9.8%呀
讲师回复:
这个图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,整个多维分析上应该怎么做,还没有到排查问题那个阶段。6月6日暴涨后,应该是怎么去分析,现在只是说正在整体去看他的这个贡献。意思是在这个表格的这个周期里面,整体去看,其实沉默唤醒带来的用户并不会对活跃带来那么多影响。但是如果在6月6日这一天去看,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一个是整体分布,另一个是看里面的具体的排查原因,排查原因我会在后面的章节讲。
**华:
9.15%是怎么算的
*娇:
案例3,第一反应是不是学习类的app
讲师回复:
哈哈,不是,几乎所有的app都会有这些维度哈